【榜樣教師】劉忠:守杏壇初心,育新時代航天人
日期: 2023-11-03 信息來源: 李雨思 點擊數:

學校黨委宣傳部推出“兩航一創”優秀教師代表及團隊代表系列報道,旨在發揮優秀教師及團隊的示範引領作用,引導全校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紮實學識、勤修仁愛之心,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堅守三尺講台,潛心教書育人。

對科研,他滿腔熱忱,立志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對教學,他辛勤耕耘,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機械工程學科召集人、機械與汽車專業群負責人、碩士點建設負責人、廣西特種工程裝備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忠教授。

攻堅克難,願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

在劉忠教授不大的辦公室内,擺滿了各類科研書籍和資料。從事工程機械設計研發20餘年,工作、深造輾轉全國好幾個省份,唯獨這些資料,他一直帶在身邊。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校企合作科研課題20餘項,申請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30餘篇,獲廣西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産學研創新成果獎優秀獎,廣西機械工程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能有如此高效且多産的成績,劉忠歸結于自己對科研工作的滿腔熱忱。

2018年,劉忠及其團隊接受國家電網科研部門的委托,連續參與負責“阿裡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川藏鐵路供電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機械化施工特種裝備研究。被譽為“電力天路”的阿裡聯網工程,平均海拔4500米,是迄今世界上最高海拔、高寒地區建設的規模最大、穿越凍土區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輸變電工程。在凍土區修築工程構築物面臨冬季凍脹和夏季融沉兩大難題。劉忠團隊必須着力解決高原複雜山地微型樁施工鑽機鑽鑿開挖、鐵塔抱杆協同起吊裝配等工程技術難題,将輸電網基站穩穩的建設在凍土區,将環境的影響降至最小。

在極端環境中作業,要求高,責任大。“沒有條件我們也要創造條件上。”這是在項目攻堅克難期間劉忠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完成這個項目,從日喀則市到阿裡地區,輸電線路長度1689公裡,劉忠沿線考察了全部地段,3次跨越雅魯藏布江,翻越海拔5300米以上的孔唐拉姆山等多座高山,克服西藏高原自然條件的困難,進行實地調研與技術指導。

在施工過程中,劉忠聯合相關領域的骨幹企業和技術專家,針對高原地區地形特征及重載運輸困難等難點,研制了輕便型模塊化基礎施工鑽機及其鑽具,并成功應用,解決了輸電線路基礎孔鑽鑿開挖的施工需求,根據輸電工程施工一線和實際工況,突破了技術瓶頸,開發了安全高效先進的基礎施工裝備,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2020年年底,“阿裡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全面投入運行。得知這一消息,劉忠興奮不已,他說:“‘阿裡與藏中電網聯網’項目的順利運行離不開每一個在一線工作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的着力點和目标是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國家的需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我願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共同見證這一偉大壯舉!”

創新改革,願做一位莘莘學子的“點燈人”

學校是成就人才的地方。劉忠以身作則,堅持用正确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引導學生,以真誠坦率的态度對待學生,以寬厚的愛心關愛學生,言傳身教,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6年來,劉忠主講5門專業課程,主編著《液壓與氣壓傳動》《流體傳動與控制技術》等教材5部、主持完成省部級教改項目2項、發表教改論文10餘篇,先後獲“三全育人”先進個人稱号、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22年,在廣西科協、廣西東盟經開區指導支持下由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廣西機械工程學會、廣西徐沃工程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校企合作創新平台,将産學研成果應用于廣西及國家重大工程,為廣大學生就業提供“便利通道”。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育新時代航天人,這是我作為黨員教師的一生職責。”劉忠也經常用載人航天精神去鼓勵、激勵同學們,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把個人選擇和黨的需要緊緊相連,同學們從劉忠教授課堂裡提到的芯片斷供中感悟到吾輩當自強,亦能從劉教授課堂裡提到的俄烏之戰中領悟到和平安定的環境是吾輩之幸,更能從劉教授課堂裡提到的特種裝備研制中領略到大國公器,為國為民。

在教學工作中,他不斷完善授課體系,潛心鑽研授課藝術。盡管已從事幾十年的教學工作,他仍在每次上課之前查閱有關資料,不斷修改教案,開發了專業課程《液壓與氣壓傳動》“教、學、做”一體化和“做中學”機電液綜合課程設計方案,将實踐教學環節分解為‘基礎認知-工程訓練-綜合應用-探索創新’四個階段,做到工程實踐訓練大學四年不斷線,使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從量變到質變。同時他堅持科研反哺教學的工作理念,将自己在科研項目中所遇到的工程問題與授課内容進行巧妙融合,讓同學們的知識不再受限于課本,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和雙創能力,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受益學生2000餘人,獲全國機械設計創新大賽、“挑戰杯”等自治區級以上獎勵100餘項。學生就業率90%以上,部分學生考取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研究生。

梯隊建設,願做團隊攻關建設的“登雲梯”

在中聯重科、廣東科達等多家企業任職的經曆,讓劉忠對科研團隊的培養、科研成果的轉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在劉忠看來,科研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更應該與有志者同行。在他的團隊裡,有資深的專家教授,也有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他鼓勵團隊的年輕人要敢于啃“硬骨頭”,要有自己的科研追求,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解決科學問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不要急功近利,“敢闖才會赢,有為才有位”,他說,有句話叫做“大樹底下好乘涼”,他願意做那棵可以乘涼的“大樹”,幫助團隊的年輕人解決各類問題。

劉忠充分發揮自己老專家“傳幫帶”的作用,采取自學提高、技能培養等多種措施,重點培養和使用青年科研骨幹,加強科技隊伍後備梯隊建設,防止人才斷層;加強實用技能培訓,重視一專多能、兼具科研和生産的複合型專家的培養。劉忠與青年教師開展一幫一活動,通過一起備課和跟蹤聽課,提高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手把手指導新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撰寫科研申報書,指導的教師王寒迎、霍佳波、何豔飛均獲得廣西中青年教師能力提升項目立項,幾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青年教師熊中剛獲批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并獲得博士學位;青年教師呂勇已成為學院智能制造科研團隊負責人。團隊合作開發的液壓鑿岩設備獲批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實踐,整個團隊的科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信息來源:校黨委宣傳部

文字:李雨思|審核:唐韬|編輯:魏思雨


Copyright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地 址:桂林市七星區金雞路2号    郵政編碼:541004       學院辦公室電話:0773-22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