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委宣傳部推出“兩航一創”優秀教師代表及團隊代表系列報道,旨在發揮優秀教師及團隊的示範引領作用,引導全校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紮實學識、勤修仁愛之心,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堅守三尺講台,潛心教書育人。
徐道芬,女,漢族,四川隆昌人,博士,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教研室主任。長期從事機械與材料工程相關專業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鋁合金制備、組織與性能研究。2017-2018獲廣西政府資助赴英國布魯内爾大學BCAST中心開展訪學交流。先後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先進制造技術研究聯合基金資助項目等項目6項;主持或作為主要參與人員參與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或教改項目7項;授權發明專利4項;以第一作者在國内外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篇;指導學生參與廣西高校大學生設計與制作大賽項目、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等獲國家二等獎1項、省部級項目獲一等獎3項;獲得學生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稱号2次;在2021年第二十屆廣西高校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一等獎;在2022年學校教學能力認證中獲得A。
《三十而已》是爆紅的一部女性視角電視劇,告訴着無數女性,三十代可以完全允許任何事發生,還可以進行人生角色的重新創造。“允許一切發生”,這是處于“三十代”的徐道芬寫在即時聊天工具上的一個簽名,就像《三十而已》裡的女主人公,寥寥數語卻道出了作為一名女性教師在教學與科研道路上的執着:我有把握,讓發生的一切得到想要的結果。
角色轉換:每一次選擇都是華麗轉身。
2023年,徐道芬來到學校工作正好十五個年頭。回顧自己在學校的身份,徐道芬向我們娓娓道來:2008年6月至2014年8月,她在學校先後擔任過成型教研室專任教師、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時為“機械工程系”)教學秘書、科技處幹事。2014年因為工作需要到中南大學脫産攻讀博士研究生,轉任成型教研室的專任教師。
“2012年到2014年,我在科技處擔任幹事,和校内承擔有科研工作任務的老師們打交道。”徐道芬回憶起那段在科技處的日子,說自己主要負責一些上傳下達的事務性工作和後勤服務工作。每每和老師們接觸中,總能被他們身上一絲不苟、特别‘較真’的科研精神感動到,老師們的人格魅力和學術品格,深深地打動了她。“之前我對做科研并沒有太急迫的想法,但是看到來科技處的老師們,他們通過文本表現出來對學術純粹而理性的熱愛,覺得如果自己能夠成為這樣的‘老師’,對自己是個促進,也是給學生樹立更好的榜樣。”
提高科研水平,首選需要的是進行系統的科學思維鍛煉。經常與來到科技處的老師交流,徐道芬深受啟發。于是,憑着這股對學術魅力的向往,徐道芬毅然選擇了在職考博。一邊完成崗位工作,一邊承擔家庭責任,同時還要在嚴格的自律中不斷學習,回首博士路上的艱辛,徐道芬此時已能對過去的自己微笑,慶幸當時的奮不顧身,讓自己在三十代重新回歸學生的角色,走進了中南大學的校門。
談起每個角色,徐道芬也進行了認真盤點:做教學秘書的時候,我學習了教學管理的基本規程,理解了其中絲絲入扣的質量邏輯;這對我以後開展科研有很深的影響,同時從感性方面啟發了我,作為高校教師,要認真的把教育教學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在科技處做幹事的時候,讓我深刻的領會到了專家學者身上的人格魅力,近距離接觸到高等院校在承擔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的多重任務,更加體會了科技對國家強盛的重要意義;重回校園做學生,促使着我不斷審視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且帶領更多的學生肩負起未來社會發展的棟梁之責。
在職研究:每一次仰望都是腳踏實地
接受在職教育,是衆多勞動者提高自身勞動技能的權利。但對于高校教師,學曆之“卷”,從職場再進教室的難度比其他行業顯而易見的提高了許多。對此,徐道芬總結了自己下定決心的契機:“一是要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實現知識内化;二是形成科教融合,站好大學講台”,這份契機之後轉化成了她學術路上不斷追求的動力。博士在讀期間,徐道芬主要從事鋁合金方面的研究。研究工作以“火箭貯箱用大規格2219鋁合金整體過渡環拉伸力學性能特别是延伸率各向異性突出問題”為切入點,從主合金成分設計和熱處理工藝兩方面,開展“組織各向異性與大規格2219鋁合金整體過渡環拉伸力學性能各向異性”關系開展了深入研究。該工作對火箭貯箱用Ø5m整體大環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基礎,也為後續重型火箭和更大直徑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基礎。目前,準備從微合金、鑄造工藝等方面開展不同系别鋁合金的交叉研究,拓展高性能和輕量化鋁合金産品的應用範圍。

徐道芬帶隊參加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
航天科技曆來有民用轉化的基礎,手機拍照、地圖定位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數字功能,都來源于航天科技。這項鋁合金材料技術的發展,未來也會對人們将來的日常生活産生深遠影響。“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我學的這些東西會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麼。但是我參與研究的東西已經走出地球了,我反而會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思考更多。”徐道芬說到,這就是學術品格對于人格的重要影響,越往細處鑽研,越要有廣博宏大的胸懷,認識到科研永無止盡,但出發點始終以人為本、以人為先。
教書育人:每一份思考都是圍繞學生
在教學中,徐道芬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踐行核心價值,傳承工匠精神”為原則,引入專業知識案例和學科前言知識、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她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書育人本領。如在講授鋼及熱處理知識環節,将“淬火讀zhanhuo”,讓學生糾錯,進而解釋讀音來源;又如講授完鐵碳相圖後會讓學生分析鋁銅合金相圖中橫跨枝晶的第二相是啥及産生緣由,通過擴展相圖應用,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識圖譜。由于學生們的學術起點、畢業目标各不相同,徐道芬一開始很擔心自己講述的案例是否會有人感興趣,但是,當一雙雙眼睛亮了起來,那份對科學的好奇又鼓舞了她。在課堂上講學科前沿,并不是要在一朝一夕之間都促使他們考研深造。“在我們這樣一個應用型本科院校裡,我在課堂上更加注重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以及‘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們就是要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從細微處提供科技發展的強力支撐。”

徐道芬輔導考研學生成功上岸
作為學校第一批“啟航學者”,這個身份又給她帶來了新的目标,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科研工作的思路、方法、進展和成果,不斷地充實教學的内涵,實現科研反哺教學,從而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不斷提高,在科研育人中結出累累碩果。
信息來源:校黨委宣傳部
作者:李雨思|審核:唐韬|編輯:魏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