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入選國家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别項目訪學計劃人才,他曾獲貴州省高層次創新型“千層次”人才、“三區科技人才”稱号,入選“貴州省首批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專家,他曾主持省部級課題4項、地廳級課題10餘項、橫向課題1項,具體負責省級創新群體重大科研平台建設2個,主要參研國家級課題5項、省部級課題10餘項,在國内外權威期刊上共發表科研論文60餘篇,教研論文5篇,其中SCI/EI收錄20餘篇,共同發表高被引SCI論文1篇,CSCD/核心2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40餘項,軟件著作權授權5項,編著“十三五”規劃教材1部。他自2013年進入高校工作以來,對待科研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悉心培育。他就是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副教授、博士熊中剛。
沉下心來做學問
太赫茲波(0.1-10THz)是電磁波譜中至今未被完全研究的區域。其在6G通訊、太赫茲醫學成像、太赫茲安全檢查、天文探測等領域建設國家層面的太赫茲技術基礎結構設施均有應用。但是一般的太赫茲探測器件有它的短闆,如何突破?利用光導天線和高性能半導體組成的光電導探測器更容易突破這一局限,獲得高靈敏的光電導探測器。帶着這樣的思路,他将不同性能的半導體材料與傳統天線結合形成探測器,再進行系統的探測性能的仿真與實驗對比測試研究。

熊博士大膽地把太赫茲波與光電導探測技術相結合。可以說,這是一個微納尺度的新型半導體電子器件,相比傳統探測器件,光電導探測器的性能更優越。它的響應靈敏度高,響應速度快,結構簡單易于向集成的方向發展。熊中剛說:“制作這個‘高性能光電導探測器件’的難處,在于通過微納結構實現對太赫茲光能量轉移和局域增強。每一個器件都要經過多次光刻、刻蝕、蒸鍍、磁控濺射等工藝,然後一遍遍地檢查采集的參數,一步錯了,沒有修正的機會,隻有重頭來過。”
“下沉”是熊博士對科研始終如一的态度。他總說,如果心不能沉下來,學問做不成。在數不清的失敗之後,他終于在博士二年級即将結束時迎來了研究成果的曙光:在生長溫度為230℃-250℃,退火溫度為475℃的低溫生長砷化镓半導體上制備能産生法諾現象的諧振天線,進而形成的光電導探測器,對比傳統的探測器靈敏度能提升2-3個量級。這意味着,半導體和天線結合設計的光電導探測器靈敏度可以做到更突出。他也戲稱“這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但終究還是被他啃下來了。他一鼓作氣,又進一步成功搭建了器件性能測試的高信噪比太赫茲時域光譜實驗平台,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太赫茲探測器件中的屏蔽效應、檢測性能低等問題。而這份沉下心來做學術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成為他解鎖學術前沿的“金鑰匙”,打開了太赫茲高性能光電導探測器件的大門。
頂住壓力,家庭推着他不斷向前
在熊中剛四年的博士求學生活中,他的母親和妻子挑起了照顧兩個孩子和病重父親的重擔。談到家庭,他掩蓋不住那份感激。他說:每每頂不住壓力,都會想起妻子的默默支持和母親的辛勞。所以他搞起科研沒有假日,在别人的詩與遠方裡他隻有實驗室,隻能以科研來寄托内心的那份孤獨和思念,隻能更加刻苦地埋頭在實驗室裡與精密的測試系統和複雜的數據較勁。經常累了就在潔淨恒溫恒濕實驗室躺地休息,醒來接着實驗。有時,晚上在宿舍休息夢中也會進行實驗,并極力讓自己醒來能記住夢中的實驗場景,以備實際中能有參考價值,甚至有時半夜從床上爬起來回實驗室進行實驗方案驗證。

高水平的研究,往往任務重、時間要求緊,他幾乎将自己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實驗室的實驗、文獻查閱和書桌前的一次次推演上,完全顧不上照顧家庭。隻有他的一對女兒透過視頻哭着說想爸爸的時候,方才豁然記起自己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85後。他總說,肩上擔子越重,腳步就越紮實,是家庭對我的支持在推着我不斷前進,不敢停歇。
科研已經深入骨髓,反哺教學育人
對于一些人而言,就是為科研而生的,熊中剛就是這類人。他說科研有一個過程:構架方案、文獻參考、反複試驗、不斷調整。而要充實這一個過程,他認為還要具有“五種精神”即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對學術的敬畏精神;積極探索,努力開拓的創新精神;謙虛寬容,團結協作,共同開創事業的協作精神;甘于寂寞,勇于奉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犧牲精神;遵守職業道德,誠實守信,絕不剽竊、篡改、弄虛作假的自律精神。
2016年熊中剛被破格評為副教授,與此同時他将科研精神反哺教學育人,指導學生先後獲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項,省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項,獲全國“三創賽”國家級二等獎、省級特等獎和最佳創新獎各1項,獲“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省級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省級二等獎1項,獲“創青春”省級三等獎2項,“互聯網+”省級三等獎2項、市級二等獎1項,全國“3D大賽”國家級三等獎、省級特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設計與制作大賽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指導學生申請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發表論文3篇,榮獲省級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優秀指導教師2次,各類校級優秀指導教師多次,校級先進工作者2次。
自2019年來我校任教後,熊中剛先後擔任Journal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Reports優秀審稿專家,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農業機械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廣西機械工程學會理事,IEEE會員,Photonics Society會員,American Journal of Optics and Photonics、Journal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Reports、《探測與控制學報》、《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等期刊審稿人,榮獲廣西區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廣西機械工程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榮獲科技部F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獎1項,科技成果登記5項。

目前,熊中剛作為學校特種工程裝備設計與智能驅動科研團隊的骨幹成員,主要負責機電液系統集成與智能控制方向研究,針對高原地區地形特征及運輸困難等難點,研制輕便型模塊化基礎施工鑽機及鑽具,成果應用在阿裡-藏中電力網聯工程。同時,他還帶領一個由碩士和本科生組成的20人左右的創新團隊,主攻特種農林裝備方向,主要涉獵特種園藝園林裝備的技術攻關,包括智能型農林植保以及收獲機械等方面的課題研究。并主持在研教育部項目1項,科技廳項目1項,教育廳項目1項,校級項目2項。
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到我校後主要協助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的學科建設、機械類碩士點建設、機械電子工程重點學科建設、校企會合作示範基地建設,負責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申報和建設等工作。對于熊中剛而言,科研早就沁入骨血,心中的種子也早已生根發芽,相信熊博士的科研之路會越走越好、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