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教育·榜樣力量】科研教學守初心 幹事創業有擔當——記我校現代工程裝備設計與智能驅動團隊
日期: 2022-09-05 信息來源: 點擊數:

劉忠教授(中)在國家電網阿裡中藏網聯工程施工現場進行實地調研與技術指導


工業制造業是國家經濟支柱産業,随着“中國智造2025”、“廣西九張創新名片”之先進制造業等政策的不斷深化,提高質量效益、轉變生産方式是中國制造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發展智能制造正是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7年,我校抓住新時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升級的發展需要,“現代工程裝備設計與智能驅動創新團隊”應運而生。團隊堅持産教融合的理念,經過近2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建設成效。

團隊建設産學研一體化

作為一所工科院校,機械制造類專業是學校的重點專業,怎樣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使重點專業進一步成為特色鮮明的優勢專業,是我校一直努力的方向。“現代工程裝備設計與智能驅動創新團隊”正是這樣一支跨學科融合型的優勢學科科研團隊。

團隊依托學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等專業群,把特種工程裝備研究、特種工程機器人系統研究、工程機構動力學與優化、機電液系統集成與智能控制、航天航空液壓系統傳動與控制等作為主要研究方向開展科研創新工作,較好地适應了專業教學需要和學科科研發展。

我校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劉忠教授是團隊的主要負責人,具有多年豐富的教學和工作經驗。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堅持教學科研并舉和産教融合的發展理念,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富有朝氣和創新精神、團結進取、業務過硬、能夠創新團隊。目前團隊成員共10人,其中教授2名(兼職1名),副教授4名,博士(含在職)6人。

團隊積極參與國内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有力地發出了桂航的學術聲音。2018年,團隊負責人劉忠教授應邀參加了第八屆中國-東盟工程項目合作與發展論壇,并做“高原山地電網施工裝備一體化解決方案”的主題報告;2019年應邀在中國振動工程學會轉子裝備基礎研究與共性技術論壇作大會主題報告“液壓沖擊機械研究與應用”;2019年,團隊核心成員韓興國副教授當選為中國振動工程學會轉子動力學會理事。

在團隊建設上劉忠認為,梯隊建設是科研團隊發展的關鍵。“每個人都是團隊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師更是團隊的未來,要更加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隻有大家都跟上,團隊才能獲得持續發展”。他說。

近年來,團隊獲得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西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西科技計劃項目及校企合作課題等1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20餘項,軟件著作權5項,出版著作教材3部,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實現了部分研究成果的轉化,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未來,團隊的目标是努力打造一支省内領先國内有一定學術影響的學科團隊,為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碩士點申報提供重要的支撐,為廣西及周邊地區的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劉忠說。

教學科研互補創新育人體系

智能制造産業的迅速發展,對機械類本科人才培養的标準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産業需求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向智能制造産業需求,凝練機械類專業的專業核心能力和職業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機械類專業求生存謀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現代工程裝備設計與智能驅動創新團隊”成員堅持教學與科研互補,積極參與械類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在2019年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評定中獲得了一等獎。

“業界積極參與,産教深度融合”,實現了人才培養和産業需求的無縫鍊接。團隊成員積極實踐“3+1”校企聯合培養機制,配合學院開展“引企入教”的方式,引導企業深度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團隊成員參與了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實習實訓和畢業設計等環節,建立了20餘個産教融合協同育人平台,建立了協同聯動的長效保障機制。

團隊成員積極參與構建“四段梯度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教學中,教師将實踐教學環節分解為“基礎認知-工程訓練-綜合應用-探索創新”四個階段,做到工程實踐訓練大學四年不斷線。構建實驗教學“前展後拓”、實習實訓“虛實結合”、畢業設計“真題實境”、創新實踐“師生互動”等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綜合改革實施以來,顯著提升了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受益學生達2000多人,每年有300多名學生參與科技活動。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和區級機械設計創新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共獲區級以上獎勵100餘項。近三年,機械類專業平均就業率為92.3%,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我院學生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強,發展潛力大。

沖鋒在前的總是共産黨員

目前,團隊正在進行“硬岩液壓鑽進裝備關鍵技術研究”、“電網山地施工特種運輸裝備研究與開發”、“機器人機械臂建模及增材制造技術應用”、“航天航空用高速液壓泵關鍵摩擦副動力學研究與狀态辨識”“液壓鑿岩沖擊鑿入系統波動力學研究與應用”等重要課題攻關。開發了HY-30A型模塊化山地液壓鑽機、輕便型岩心取樣鑽機、高原型機動雙絞磨機、WF100型液壓鑿岩機等多款裝備。

團隊研究成果及研制的裝備服務于廣西周邊地區地質勘探、國家電網阿裡中藏網聯工程施工,對高原硬岩、沉積岩及凍土基礎鑽鑿施工産生重要作用,突破傳統采用先進的振動環切施工工藝和液氣聯合驅動鑽孔技術,極大的提高了施工功效,減低了施工成本,減輕了高原地區工人的勞動強度,預計産生上億規模經濟效益。目前已與桂林方興機械有限公司、桂林金洋地質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江蘇常熟安得電力機具制造有限公司、珠海雲技術有限公司建立了産學研合作關系,并聯合多家企業組建并申報了“廣西岩土鑽鑿裝備與智能驅動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國家電網阿裡中藏網聯工程被喻為“電力天路”,是“一帶一路”倡議打通南亞的重點項目,也是建黨100周年的獻禮項目。在極端環境中作業,要求高,責任大。在施工中,劉忠教授帶領合作團隊,克服西藏高原自然條件的困難,在海拔5236米的孔唐拉姆山,進行實地調研與技術指導。

在工作中,除了克服技術難題,讓他感受最深的更是思想上的洗禮。“哪裡條件最艱苦,哪裡就有共産黨員”他說,“在高原地帶做工程,很多施工人員都有畏難退縮情緒,甚至辭職。西藏邊境電網工程是我國改善民生的最後一公裡,最後工程能順利施工,沖在最前面的還是共産黨員。我作為老黨員,更要身先士卒,努力克服技術難關,優化工程方案,為國家、為人民節省人力物力,為打通民生最後一公裡貢獻力量”。


Copyright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地 址:桂林市七星區金雞路2号    郵政編碼:541004       學院辦公室電話:0773-22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