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體驗蠶絲加工,一絲一縷,共制蠶絲綢
日期: 2024-07-29 信息來源: 徐碩 點擊數:

蠶桑文化是我國農耕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對于我國的農業發展以及農耕觀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為了讓我們零距離的接觸社會,深入基層,了解國家政策,國家基本國情,不斷尋找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為我國的發展做出自己擁有的貢獻,服務社會,服務他人,創造更多價值,實現自身的價值,7月12日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實踐隊“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小組前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城縣寨龍鎮收繭站,幫助蠶戶并體驗當地蠶戶制作蠶絲的過程,不僅是對傳統工藝的探尋,也是對勞作艱辛和智慧傳承的敬意與珍視。

蠶絲制作不僅是一種手工藝術,更是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和生态可持續性的重要載體。它通過絲綢的獨特魅力和曆史淵源,為世界文化遺産增添了珍貴的一筆。

柳城縣先後實施“國家‘東蠶西移’工程桑蠶基地建設”、“桑蠶優質高效種養及深加工集成應用示範”、“廣西桑蠶标準園建設”等一系列項目,在全縣種桑養蠶重點鄉鎮都建立了示範基地的基礎上,組織大學生親身體驗種桑養蠶生活,通過勞動實踐提高大學生對桑蠶文化的了解,提高大學生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點線面的推廣和傳播當地特色積極産業,更好的帶動鄉村振興發展。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不僅目睹了蠶從傳統文化象征到現代經濟支柱的華麗蛻變,還親眼見證了科技賦能下,将蠶絲變成蠶絲被。此行不僅是對一個特色産業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關于文化傳承與創新、鄉村繁榮振興的生動實踐課。

早上,實踐團成員來到收繭站。在工廠人員的指導下,實踐隊成員學會了辨别優質繭,應該具有潔白的顔色和勻整的形狀。‌随後實踐隊成員幫助工廠人員挑選出優質繭。

1實踐隊成員前往蠶絲工廠在繭的“海洋”中挑選優質的蠶繭

2實踐隊成員将挑選好優質蠶繭鏟成堆

3實踐隊成員将選取好的優質蠶繭鏟入塑料框中

4實踐隊成員将品質極好無需挑選的蠶繭倒入框中

5實踐隊成員用機器将外圍蠶絲攪動脫離

首先需要将蠶繭浸泡在濃度為15-25%的鹽溶液中,‌持續24-72小時。‌浸泡過程中,‌需要每隔12小時提起蠶繭,‌然後再次浸入鹽溶液中。‌完成浸泡後,‌再利用機器将泡好的蠶繭進行脫水處理。‌這種方法不僅成本投入小,‌技術處理方便,‌還能提高解舒率,‌提升生絲品位,‌同時降低生産成本。‌

6實踐隊成員将用藥水泡好的蠶繭進行脫水

實踐隊成員跟随工廠人員來到了鋪平蠶絲的工作間。蠶絲的鋪平整理是制作蠶絲被的重要環節。‌在制作蠶絲被的過程中,‌蠶絲需要被均勻地鋪開,‌以确保被子的柔軟度和舒适度。工廠人員利用機器将蠶絲鋪平,實踐隊‌在旁邊認證學習。

7實踐隊成員認真學習工作人員對脫水後的蠶絲進行鋪平整理

8實踐隊成員在蠶絲廠合照留影

作為新時代青年,要敢于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艱難困苦中經風雨,在驚濤駭浪中壯筋骨勇于“自讨苦吃”,主動到更廣闊的基層、更複雜的一線環境中曆練鍛造。正如巴爾紮克所說,“吃苦是最好的老師。”多經曆“風吹雨打”、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就能讓直接在面對任何困難、幹任何工作時多一份無畏與從容。通過這次難忘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成員不僅深入了解了蠶絲綢制作的每一個環節,更收獲了對鄉村文化和傳統工藝的尊重和熱愛。實踐隊成員的參與不僅豐富了暑假生活,更在實踐中汲取了知識與智慧,體會到一絲一縷的辛勤與汗水。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仍需懷揣赤子之心的熱血青年手握利劍為三農發展之路披荊斬棘、掃清障礙。鄉村振興必然實現,新時代的鄉村樂章也必然響徹寰宇!


Copyright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地 址:桂林市七星區金雞路2号    郵政編碼:541004       學院辦公室電話:0773-22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