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學,他為人師表,帶領着一代代青年向夢前行;對科研,他滿腔熱忱,将汗水播撒在機械與材料工程相關專業科學研究之上。他是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負責人、廣西科技專家、廣西科技獎勵專家庫專家、桂林市科技專家、桂林理工大學和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多家SCI學術期刊審稿人、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學術委員會委員、先進航天材料制備與加工科研創新團隊負責人——徐成福教授。

傾心學術,創新突破
徐成福教授于2006年研究生畢業後,到我校從事高等教育工作,17年來,他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堅定理想信念,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堅守三尺講台,教學相長、不斷進取、創新突破,潛心教書育人事業。
徐成福長期從事機械與材料工程相關專業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主持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地區基金)1項,主持完成/在研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主持在研廣西信息材料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項目1項;主持完成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般項目A類1項和一般項目B類1項;作為主要參與者先後參與完成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共5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Jour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CALPHA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等國内外期刊上發表論文30篇,其中SCI收錄22篇(中科院二區5篇);先後3次獲得省部級、市廳級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三等獎......能有如此優異的成績,徐教授歸結于自己對科研、對工作、對學生的熱愛。
滿腔熱情,潛心育人
徐成福承擔本科生課程5門,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50餘人次。先後主講過《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設計基礎》《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航天材料概論》等課程;參加/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區級的多媒體課件大賽、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各類比賽獲獎共6次。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徐成福相信,人才的培養,是一項漫長而又重大的工程,除了“言傳”,他用自己的行為和品格将“實事求是”精神傳遞給每一位學生,培育新時代航天人,也是他一生的職責。在教學工作中,他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使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他始終堅持認真備課,不斷修改完善教案,及時為學生輔導解惑。他經常鼓勵學生多參與學科競賽項目,發揮自身特長和創新思維,勇于挑戰、勇于突破自我。
徐成福認為,教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塑造人類靈魂,也就是教育人有“德”,而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同時教書育人也是一個崇高的使命,通過教師自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見證新一代有理想的青年從入學到畢業,從大有可為到大有作為,這也讓他感受到教師這份職業不一樣的成就感。
堅定初心,培育團隊
為更好的服務學校的科研工作,推動學院的高質量發展,徐成福組建了“先進航空材料的加工與制備”科研創新團隊,團隊堅定“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初心,以科學研究和課題項目為依托,以教學研究為基礎,在創新科研的同時,培育更多優秀學子。
在團隊組建之初,徐成福希望更多單槍匹馬、獨自專研的教師們,通過參加團隊來參與一些科學研究的項目,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從而助力學院的重點學科和碩士點建設。同時,作為一名團隊負責人,徐成福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砥砺前行,為年輕教師搭建好一個教學、科研和能夠在其中成長的大平台。
徐成福還積極對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在教學方面,積極開展“一幫一”,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與教學水平。在科研方面,通過團隊,指導青年教師開展一系列科研工作,撰寫項目申報書,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除此之外,作為團隊帶頭人,徐成福積極鼓勵團隊教師走出校門,多參加學術交流會議,并希望能夠多邀請一些學術能力強的知名學者到我們學校來進行講座與交流,拓寬團隊和廣大師生的學術視野,未來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産教融合、成果轉化等方面不斷進行新的探索與實踐。
寄語
徐成福教授表示,希望學院更多年輕的老師能沉下心來,堅信有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獲;希望學院更多學子能積極參與到學科競賽當中,不因失敗氣餒,在失敗中探索成功的方向,堅信總會有勝利的一刻。
來源: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易班工作站暨新媒體中心
文字:陳展聶、黃海雲/攝像:韋前/編輯:黃粱新/審核:陳國恩